寧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寧德市“十三五”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規劃的通知
寧政辦〔2016〕161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大中專院校:
《寧德市“十三五”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規劃》已經市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寧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6年7月13日
寧德市“十三五”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規劃
前 言
本規劃根據《中國制造2025》、《福建省實施<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福建省“十三五”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規劃》、《寧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寧德市實施<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等文件精神編制,并與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等相關規劃相銜接。本規劃從分析寧德市工業經濟目前所處的歷史方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入手,著眼于工業轉型升級,提出總體構架、功能性要求、支柱行業發展重點與路徑選擇、提升工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要素保障和主要政策措施,突出規劃的指導性和實戰性,為寧德市工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本規劃范圍為寧德市域,規劃期限為2016~2020年。
“十二五”期間,我市堅持新型工業化戰略,正確有效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不利影響,工業經濟實現了持續、平穩、健康、較快的發展,全市工業整體競爭能力顯著增強,發展水平和發展成效明顯提升,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
(一)規??偭砍掷m躍升。從工業企業數看,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357家,比2010年增加了32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從2010年排在全省第9位躍升至2015年排在全省第6位;從工業產值看,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3000.12億元,位居全省第6位、比2010年上升2個位次,占全省比重7.2%,比2010年提高了3.0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方面,2015年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17.85億元,排在全省第7位、比2010年上升1個位次,增加值占全省比重達到6.8%,與2010年相比,提高了2.8個百分點。
(二)重點產業不斷集聚。經過“十二五”期間的努力與調整,寧德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新材料、電機電器、食品加工、合成革、新能源、建材、船舶修造、醫藥化工等8個重點產業為主要支撐的、行業門類較為齊全的地方工業產業體系。其中,冶金產業年產值已超過500億元,電機電器和食品加工產業年產值均超過了400億元。2015年冶金新材料、新能源、合成革產業逆勢增長,分別實現產值842.3億元、341.2億元和327.9億元,增長25.2%、31%、11.9%,三大產業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107.5%。
(三)龍頭企業加快培育。“十二五”期間我市各縣(市、區)不斷創新服務方式,實行領導干部聯系重點企業,重大項目“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的扶持政策;提供用地、用電、財稅等多方面優惠政策,集中扶持、內引外聯,加快龍頭企業的培育和發展。2015年全市產值億元以上企業達549家,與2010年相比增加305家,數量上翻了一番以上。其中,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28家,比2010年增加24家;產值50億元、100億元以上企業依次在2011年和2013年實現突破后,2015年分別達到6家和3家。
(四)園區平臺逐步搭建。截至目前,全市園區總規劃面積70萬畝,已開發面積超過12萬畝。規劃形成面積1000畝以上各類開發區、工業集中區41個,縣級以上園區37個。其中,國家級開發區1個、省級工業園區10個,省級開發區覆蓋全市各縣(市、區)。這些園區已成為我市工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在促進我市工業經濟平穩發展、推進產業集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15年底,園區入駐企業約1500家,園區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32家,其工業總產值約1950億元,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5%。
(五)支撐作用更加明顯。2015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2.0%,比2010年提高了6.6個百分點。工業增長拉動了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1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7.3%。工業不僅是我市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也是我市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2015年工業稅收占到全市稅收的33.8%,比2010年提高3.2個百分點。此外,工業還是城鎮就業和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
“十二五”期間,我市工業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已經站在了更高發展平臺上,但由于歷史、地理等因素,工業發展依然存在若干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整體發展水平不高,企業單體規模不大。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為6.8%,位居全省設區市第七。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2%,比泉州、莆田分別低12和5個百分點。此外,與省內其他設區市相比,我市企業單體規模還相對較小。2015年,全市年產值億元以上企業549家,僅為泉州的25%;年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28家,不足泉州的18%。
(二)產業集聚發展滯后,產業鏈仍不完善。目前我市已形成的8個重點產業中,大部分產業的集聚仍停留在初級階段,產業規模不夠大。全市現有百億產業集群僅6個,千億產業集群尚未形成,與全省以及省內發達地區千億產業集群數量還有不小差距(全省10個,泉州5個);此外,還存在產業鏈條過短,產業集中度較低等問題。供應鏈各環節銜接不緊密,上下游產品和外圍服務企業配套能力不強,集群優勢難以形成。
(三)區域發展不平衡,山海差距明顯。沿海地區的工業經濟總量是山區縣的4倍多。2015年福安、福鼎、蕉城、東僑和霞浦5縣(市、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92億元、總產值2436億元,分別占全市的82.4%、81.2%;而5個山區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125億元、總產值564億元,僅占全市的17.6%和18.8%。
(四)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強勢知名品牌。總體來看,我市企業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企業科研經費投入較少,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產品附加值低,競爭力不強。從品牌來看,我市工業強勢品牌不多,缺乏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我市重點打造的冶金新材料、電機電器、新能源三大產業中,規模以上企業約500家,但僅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0件;部分企業仍走低端發展之路,有的依賴生產貼牌產品生存。
(五)生產要素不夠配套,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具體表現在:受企業用地、基礎設施、生活配套等因素制約,我市一些重大項目的建設受到影響;勞動力市場發育還不成熟,高技能和熟練技術工較為緊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未得到有效破解。行業協會、商會、中介機構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仍不充分,對產業集群的服務作用沒能得到有效發揮?,F代物流、工業設計、產業資本整合、融資租賃、證券、保險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比較滯后,運作水平不高,影響我市工業經濟發展與趕超先進地區發展水平。
經過“十二五”的發展,我市工業經濟有了較好基礎,進入了轉型升級、蓄勢崛起的新階段?!笆濉逼陂g,我市工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并存,但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
(一)“十三五”工業發展的機遇
一是世界經濟緩慢恢復性增長及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將為我市工業轉型升級提供新的發展契機。從國際上看,“十三五”期間,各國促發展的部分經濟刺激政策仍將持續推進,經濟全球化持續加深,使得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日益深化,市場大融合、產業大轉移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從國內看,“新常態”發展階段,我國將以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將進一步激發。這些將有利于我市更加有效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迎來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良機。
二是新一輪科技創新大潮,將為我市工業轉型升級開辟新的發展空間。當前“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的理念逐漸成為時代發展主題,以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為中心的產業技術革命正在進行,并孕育著新的突破。綠色低碳、高新技術的創新與廣泛應用,將衍生出新的產業和產品,有望成為全球新的經濟增長點,并最終引領新一輪的全球經濟增長。工業生產的技術與組織方式將圍繞知識經濟、互聯網+、智能制造、節能減排等進行創新與優化,這為我市工業發揮后發優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搶抓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機遇創造了良好條件。
三是國家及省級重大戰略政策疊加,將為我市工業經濟發展增添新的發展活力。國家支持福建進一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陸續出臺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區域發展政策,有利于寧德進一步拓展政策機遇,融入全省發展大局。國家及省市“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思路進一步明晰,相關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我市發展活力必將進一步增強。
四是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將為我市工業轉型升級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軍民融合是國家戰略,當前我市創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取得可喜進展,工信部已批準寧德軍民融合產業園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軍民結合),有利于軍地兩大系統資源結構與功能的互通共融、聚優增效,促進我市新能源、新材料等多領域高技術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有利于軍轉民技術與產品的產業化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我市培育軍民融合產業帶來新的機遇。
(二)“十三五”工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是世界經濟仍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尚未完全消除。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仍將曲折,貿易保護主義時有抬頭,能源資源、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錯綜復雜,世界經濟的不穩定、不確定性仍然較大,這些因素對于我市工業轉型升級將形成新的壓力。
二是區域產業競爭將更加激烈。國際上,歐美發達國家重新重視發展制造業、謀求結構調整,國際范圍內產業競爭日趨激烈,智慧地球、再制造等新概念、新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將引發新一輪的產業競爭;在國內,國家區域性發展規劃密集出臺,多元多極化的經濟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周邊省市競相發展、相互趕超的競爭格局趨于強化,對資源、產業、企業、資金、人才等要素的爭奪將日趨激烈。
三是資源環境矛盾更加凸顯。“十三五”期間,我市將步入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資源環境和土地等要素供給壓力愈加凸顯,工業發展的資源要素約束與生態環境脆弱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工業企業結構性用工短缺,用工成本持續增長,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生產經營成本剛性上升,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工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將面臨更多地困難和不確定因素。
四是尚存在諸多體制機制障礙和制約因素。目前我市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一些重要領域的體制機制障礙尚需破除,工業管理機制與管理體系尚不健全,支撐工業轉型升級的基礎條件還不夠完善,資金、技術、人才等高端要素積累比較薄弱。諸多制約因素導致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和引進新興產業的難度加大。
(三)“十三五”工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性
一是亟需適應經濟形勢與市場環境的深刻變化。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