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霞浦高新機械裝備園區
高新機械裝備園區擬選址區域為霞浦縣溪南鎮岱岐頭村以北,老鴉頭以南之間區域,主要利用灘涂進行填海造地,通過建設4300米的攔海路堤,形成一個萬畝的工業園區----霞浦高科技機械裝備制造園區。本規劃區是以港口、鐵路為依托,以發展機械裝備制造業為主,配套發展港口物流業、出口加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高新機械裝備園區,總用地面積780.70公頃(11710畝),工業和物流用地520公頃,居住用地和公共設施用地96公頃,規劃人口規模為20000人。園區距離霞浦縣城約25公里,距離溪南鎮約5公里。規劃區域內有疏港公路與沈海高速相連,到霞浦縣城30分鐘車程,且周邊規劃有專用碼頭、疏港高速、跨海連接線至寧德市、沿海鐵路專線等,交通便捷。
園區總體結構為“一心多點、三軸多片”的結構模式。園區道路采用棋盤式方格網布局,規劃形成“五橫三縱”的道路網絡。
一心——以規劃用地北部綜合服務中心為主,多個服務設施網點為輔,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一核多點”模式。
三軸——貫穿園區南北城市主干道,為園區城市發展主軸,東西向兩條排洪渠和防護綠化帶構成兩條景觀視線次要軸線。
多分區——規劃形成北、中、南三個裝備制造園區,為園區主要功能區域;臨港物流區、港口碼頭區,市政設施防護區以及為園區服務的公共管理區和配套生活服務區等。
在本規劃區內建設污水處理廠、110KV變電站等公用設施用地,規劃公用設施用地面積16.45公頃,配置燃氣儲配站、普通消防站、區域污水處理廠等。
2、霞浦經濟開發區
霞浦縣經濟開發區位于縣城東南方向的福寧灣,與建設中的霞浦新城區毗鄰,總體規劃面積1.6萬畝,是霞浦縣委、縣政府“打造福寧灣經濟帶增長極”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霞浦工業經濟全面快速發展的重要平臺。其交通便捷,距沈海高速公路(霞浦互通口)僅800米,離三都澳霞浦(溪南)深水港和三沙港各40公里和30公里,距霞浦機場12公里,處于浙江溫州和福州中點,具有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條件。
霞浦經濟開發區一期規劃總面積為5439畝,產業定位為:服裝鞋業、金屬制品、電子電器等;二期規劃面積為10000畝,產業定位為:新材料、新能源、機械設備制造等高新技術產業。2014年1月,省政府批準霞浦經濟開發區納入省級經濟開發區管理。
霞浦經濟開發區先后投入4億多元用于園區修建干道、支路,鋪設水、電、氣等管線,實現了道路網格化建設,水、電等基礎設施隨路網延伸,達到道路、供水、供電、通訊、寬帶、場地平整“五通一平”。經濟開發區現引進投資千萬元以上的實體項目共有59個(其中億元以上8個),總投資38.5億元。目前已投產21家,開工建設22家,正在開展前期工作16家。2013年工業產值30億元,外貿出口總額達8000多萬美元,提供3000多個就業崗位。
3、霞浦臺灣水產品集散中心
霞浦臺灣水產品集散中心是2006年6月22日國臺辦批準建設的大陸首家臺灣水產品加工、貿易基地,位處福建省霞浦縣三沙鎮隴頭灣,規劃總面積10005畝。其功能定位是:建設海峽西岸具有影響力的臺灣水產品集散基地、藍色海洋經濟及臺灣漁民創業園,以水產品(食品)加工、冷藏、中轉為主,兼有生活居住、商業貿易、休閑度假等綜合性功能的工業園區。
目前,園區已完成完成填海造地3000畝以及園區一期路網、供水工程、電力改造工程、三沙中心漁港建設;三沙疏港公路與圍填海工程已開工建設;園區一期路網B標段、科技研發樓、污水處理廠、供氣站等基礎設施項目正在推進前期工作;啟動推進園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成《寧德(霞浦)臺灣漁民創業園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和專家評審;獲準列入我省第一批省級海洋產業示范園區;園區現已落戶企業18家,主營水產品加工、冷藏、冷鏈物流等產業。
今后發展目標是以海洋新興產業、現代海洋服務業、現代海洋漁業和海洋文化旅游產業為發展重點,積極打造海峽西岸具有影響力的海上藍色牧場、水產品集散基地、海洋產業示范園區和臺灣漁民創業園。重點引進符合園區功能定位的水產品加工、冷鏈物流、海洋生物科技、大型冷凍庫和大型水產品交易市場等項目。
4、霞浦鹽田工業園區
霞浦鹽田工業集中點位于“霞浦西大門”的鹽田畬族鄉集鎮郊邊,距福寧高速公路鹽田互通口1km、距500噸級鹽田釣岐碼頭6km、距縣城13.5km、距溫福鐵路霞浦站15.5km,是縣級工業集中點,享受縣級工業集中點的優惠政策。
2003年,霞浦縣委、縣政府在鹽田畬族鄉設立鹽田工業集中點,規劃面積1000畝,集中點分東、西兩個片區。2007年,縣委、縣政在發展傳統產業的基礎上籌建鹽田PU合成革工業集中點,引進7家溫州籍合成革企業和1家制革材料加工企業,并逐步完善集中點的水、電、路、排洪和環保設施的建設。目前,有福建貝斯特紡織皮革材料有限公司、福建日利制革有限公司、福建迪馬合成革實業有限公司、福建裕發合成革實業有限公司、福建美特合成革有限公司、福建宏安電氣有限公司、福寧衛通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霞浦縣宏盈竹木工藝品有限公司、霞浦縣宏泰工藝品有限公司等9家規上企業落戶工業園區。2012年,鹽田工業園區規上企業產值達19.7億,上繳稅收3700多萬元,2013年規上企業產值完成10.5億,成為我縣規模較大、基礎設施較完善的工業項目集中點。
為加強環境保護,實現“零排放,重利用”,最大限度控制工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鹽田工業園區對廢水處理、公共道路、污水及回用道等實行“統籌規劃、共建共管、費用分攤、政府監督”的監管辦法,由6家合成革企業共同出資700多萬元建成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整個廢水管網系統建設達到“明溝+明管”的要求。2013年,為全面推進環保整治工作,提升園區環保設施的整體水平,相關合成革業企業,投入800萬元整改回收塔、溝渠等設施,投入517萬元重新整治污水處理廠,其中投入100多萬元,引入反滲透膜過濾裝置,從而加強污水處理能力和提高回收利用率;鹽田鄉政府投入400多萬元治理周邊環境、組建垃圾中轉站,全面提升園區及周邊的環保設施水平。
2013年,鹽田工業園區承擔市節能減排的試點工作,以福建邦德合成革有限公司為試點單位,全面推動煤改氣項目開展。于2013年12月底已完成供氣站的主體建設和邦德公司圍墻外的供氣管鋪設的工作。
當前,鹽田工業園區管委會通過四項舉措迅速展開工作,一是明確職責分工,二是深入調研摸底,三是加強巡查監管,四是著力突破難點,從而努力推進鹽田工業園區的建設,以確保試點工作盡早啟動。
5、霞浦縣牙城不銹鋼工業園區
霞浦縣牙城工業園區,圍繞發展不銹鋼制品產業,已規劃牙城東洋和南洋兩個工業片區,規劃總面積5000畝。
東洋片區位于牙城鎮區東側,距沈海高速牙城互通口僅700米,首期已開發不銹鋼制品項目用地1110畝,目前已有不銹鋼管、不銹鋼緊固件、不銹鋼精密鑄造等不銹鋼制品項目36個在東洋工業片區落地,已有15家不銹鋼制品企業建成投產。該片區已通過區域規劃環評,入駐的不銹鋼企業都也通過項目環評。目前東洋片區內配套設施健全。已建成日供水能力5000噸的給水工程,已建成園區電網,已完成16米寬6000米長的園區道路硬化和通訊、綠化、路燈、管網配套建設,已建成日處理能力4000噸的不銹鋼污水處理廠等配套建設項目。2013年不銹鋼制品產值達15億元。
南洋片區規劃面積3200畝,其中有1200畝被列入寧德市冶金新材料深加工配套區。該規劃區位于牙城鎮區南側,距沈海高速牙城互通口1.5公里,主要實行填海造地。目前正在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區域環評,以及區內的路、橋、水、電和污水處理等配套工程規劃等前期工作。該片區適宜成批引進不銹鋼下游精加工項目入駐,并歡迎客商投資相關公共配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