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是中國招商引資的一面旗幟。近日,蘇州高新區原管委會主任周旭東同志被任命為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從2005年開始,周旭東就任蘇州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達12年之久,擁有豐富的園區管理和招商引資工作經驗。為此,“投資寧德在線”轉載了“招商引資內參”刊載的有關周旭東關于招商引資的一些觀點,供參考。
一、工業園區如何招商引資?
蘇州工業園自成立之初就實行政府招商與市場化招商相結合的方式,開發主體——中新集團設立招商部。2000年年底,蘇州工業園成立了招商局,與中新集團招商部共同負責區域招商引資工作。從2005年開始,相繼組建了科技招商中心、CBD招商中心,同時各大國資公司和科技載體成立了各自的專業招商團隊,構建了多部門、多平臺、政企校研互動融合、良性循環的招商格局。
從招商經驗來講,一是精準招商、擇商選資,摒棄“撿到籃子都是菜”的理念。二是精細招商,打造專業化、精細化招商體系。三是精誠合作招商,綜合運用以商引商、投資代建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及創投參與等市場化招商手段,提高招商成效。
未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著重點從三個角度權衡:首先,是否有助于開發區產業轉型。當前,國內開發區大多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難題,下一步招商引資重點應更加關注產業價值鏈的兩端,招商政策向附加值高的項目傾斜。其次,是否有利于開發區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全球新科技革命持續深化,基于新一代互聯網、大數據等服務經濟基礎設施的新一次工業革命正在孕育,催生一批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這些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必須關注。最后,是否有助于開發區集約高效利用資源?,F階段,開發區已進入工業化后期,正處于經濟發展實現由單純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的重要階段,智慧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將成為方向,招商引資也應更多聚焦在集約發展、高效發展、綠色發展上。
二、工業園區如何打造營商環境的“升級版”?
當前,開發區無論是內部發展驅動力還是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巨變。因此,開發區急需轉變發展理念,通過創新推動轉型升級打造營商環境的“升級版”。
蘇州工業園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創新招商理念,實現了從優惠政策招商向產業集群招商、綜合環境招商,從單純項目招商向引進資金、人才、技術和管理相結合的轉變。推動產業提檔升級,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四新經濟”,推動制造優勢向“制造+研發+營銷+服務”優勢轉變。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重點發展總部經濟、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研發設計等業態。優化營商環境,主動復制自貿試驗區經驗,全面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探索外商投資管理制度、貿易監管制度等改革創新,持續深化中新金融合作創新,穩步開展跨境電子商務、貿易多元化等試點,深化“放管服”改革,再造綜合競爭新優勢。
開發區只要堅持創新、練好內功,致力于建設新型工業化的引領區、高水平營商環境的示范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集聚區、開放型經濟和體制創新的先行區,定能成為新時期的引資高地。
三、工業園區如何招商引才?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在開發區未來發展中,人才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開發區要進一步釋放人才紅利,以人才集聚引領研發集聚、資本集聚和產業集聚,關鍵要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筑巢引鳳”文章。第一,通過院校聚才。蘇州工業園積極建設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示范區,引進了28所中外院校,在校學生規模超7.8萬人。第二,通過產業聚才。通過實施金雞湖雙百人才計劃和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引進具有原創成果、能夠突破產業核心關鍵技術的創新團隊。第三,通過平臺載體聚才。發揮科研院所、科技載體“磁石”吸聚作用,通過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創新平臺和國際科技園等科技載體集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
二是做好體制機制創新文章。當前,蘇州工業園正積極開展人才管理改革試驗,探索市場化的人才評價機制,讓企業有更多“話語權”;創新外籍人才就業創業許可政策,建設多種形式的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海外孵化器,促進高端人才“帶土移植”;發揮開發區創新資源、科研院校、創投機構集聚的優勢,打通科研和市場的“旋轉門”,使更多創新資源從實驗室流向市場,把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三是做好創新生態優化文章。人才紅利的實現離不開良好的創新生態。應秉持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完善人才安居、醫療、落戶等政策,讓人才既引得進,也留得住、發展得好。
目前,蘇州工業園區人才總量達30.9萬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135人,均居全國開發區首位,人才紅利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四、工業園區如何探索PPP模式?
PPP模式在中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未來將有較大的增長空間。2015年國家發改委推廣了一批PPP項目案例。其中,河北省固安工業園區新型城鎮化項目是較早采用PPP模式進行城鎮化建設與工業園區建設的成功案例,其最大特色在于堅持“產城融合”的開發機制,通過整體外包的模式,以市場化運作機制破解園區建設資金籌措難題、以專業化招商破解區域經濟發展難題、以構建全鏈條創新生態體系破解開發區轉型升級難題,使得兼備產業基地和城市功能的工業園區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同時,政府和社會資本有效地構建了互信平臺,從“一事一議”變為以PPP機制為核心的協商制度,提高了城市建設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目前,蘇州工業園區也正在新型城鎮化項目、污泥干化處理、垃圾收運處置等領域開展PPP探索。
社會資本不但可以參與開發區的設計、建設,也可參與開發區的運營管理。
有利因素包括:一是將政府從繁雜的日常管理中解脫出來,更好履行監督責任,促進政府職能轉變。二是有利于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促進風險合理分擔,實現政企“雙贏”。三是有利于開發區市場化運營,提高開發區的運營質量及市場競爭力。值得注意的是,PPP合同履行存在不可預見的困難,公共產品價格管控也存在一定風險,需引起重視。
五、工業園區如何開展體制機制創新?
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情管好,這是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在“放管服”改革方面,蘇州工業園區近些年在“強市場、強服務、強監管”三方面作出了創新探索,積極構建集中高效審批、分類監管服務、綜合行政執法的現代基層治理體系。具體舉措包括:推進大部門制改革,成立了行政審批局、綜合行政執法局和市場監督管理局。積極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層級,再造審批流程,在省內率先試點外資設立“單一窗口、并聯審批”新模式;開展“多評合一”“并聯預審、集中審批”等試點,持續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府”服務模式,讓“數據跑路”代替“企業跑腿”。切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等監管模式。
體制機制創新是開發區的重要使命,開發區的管理創新要緊緊圍繞“精簡高效”,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抓手,推動職能重心轉到為市場提供服務和引導社會自主治理上來,加快實現從重管理重審批向重服務重監管轉變。